2024-10-12
来源:太原数字经济公众号
近年来,山西积极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在煤炭、天然气、风光能、氢能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获得了明显成效。9月30日,太原晋阳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联合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共同发布《2024山西省能源行业发展趋势与技术创新分析报告》。该报告不仅对山西不同能源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而且对能源应用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现状及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还列举了一些能源行业的创新案例,并提出了相关建议,这对政策决策、企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西省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贡献了强大力量。通过“2023中国能源企业500强”榜单可知,2023年共有52家企业入围,与江苏并列第一,其中有48家为煤炭企业。山西上榜的前五家民企分别是山西鹏飞集团、山西潞宝集团、永泰能源集团、美锦能源集团、山西梗阳投资集团。
“2023中国能源企业(集团)500强”省(区、市)分布情况
从行业分布上看,新能源首次取代电力跃居第一,煤炭行业地位依旧稳固位居第二,电力位居第三。综合类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排名第五;燃气、节能环保企业数和排名与上年基本相同。
2022-2023年中国能源企业500强行业分布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上,山西煤炭资源丰富,2023年,山西省煤炭产量达到13.78亿吨,产量全国第一,为24个省份提供煤炭保供,且煤炭清洁高效技术走在全国前列;电力市场逐渐推动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在国内率先建成了“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零售”的电力市场体系;山西省非常规天然气(主要包括煤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储量丰富,预测总资源量约20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预测资源总量的8%;风光发电规模持续扩大;山西可以利用煤炭发展氢能,技术应用逐渐成熟,具有成本优势。
能源行业数字人才上,总体来说,全国能源能源行业数字人才紧缺,山西也不例外。数字人才包括数字专业人才和数字管理人才,即懂能源专业背景的人才和懂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相关智能项目的运维人才,两者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山西确实比较少,但是大型能源企业、经济发达地区得相关专业数字化人才较多。全国数字人才总体需求
二、山西省能源行业发展趋势
山西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关于能源的一系列政策,能够推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明确发展方向,促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推进能源领域标准化建设,加强能源外送与市场拓展,助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对能源产业的布局,鉴于目前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山西能源行业发展有以下趋势:一是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传统能源将高效利用;二是技术创新加速推动,智能开采与生产更加,新能源技术持续突破;三是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首先是煤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其次是能源与制造、交通、建筑、化工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四是能源市场体制改革深化,包括电力市场完善、碳市场建设;五是能源外送能力增强,包括加强输电通道的建设、油气管道的建设。
山西省能源行业技术创新
能源产品技术包括智能化开采技术、煤炭洗选技术、煤炭气化技术、煤炭液化技术、石油开采技术、天然气开采技术、天然气净化技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氢气制备技术、氢气储存和运输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等;能源数字化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G通信技术、区块链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其中部分关键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能源企业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满足个性化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能源产品技术和能源数字化技术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煤炭上,开采技术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地质条件复杂化,要进一步提高开采效率,就面临技术难题,且煤炭清洁技术成本也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在不断增加;天然气上,煤层开发技术有待提高,管道安全运输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太阳能上,光伏电池效率提升缓慢、光伏选址占用土地资源;氢能上,山西在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以及固态储氢等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储氢设备的安全性、储氢密度和成本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能源数字化技术同样也面临运维技术不成熟、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不足、数据整合难度大、数字人才不足等问题。同时还列举了山西能源行业的优秀数字创新案例,比如山西焦煤、华新燃气、潞安太阳能科技等。
四、山西省能源行业发展策略与建议
鉴于此,可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去分析今后的发展方向。政府可以进行产业规划,利用政策引导扶持山西能源企业发展,但也要加强监管,对于技术问题,多交流、多碰撞,并带领中小企业外出研学,促进交流合作,同时,加强科研投入,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全方位的数字人才。企业可以加大对智能煤矿、绿色矿山的建设,探索新型的发电技术和电力储能技术,提高电力生产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投资建设光伏电站、风电场、水电站等可再生能源项目,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采用绿色开采技术,加强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并加强对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节能管理,延伸产业链与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多元化发展,同时建立数字化战略,树立数字化思维,促进管理效率提升,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欢迎扫描封面二维码,免费获取报告PDF。